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基层建设
凉山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明星州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24】 【来源:   字体【    小

一、凉山大山大水大资源,历史悠久、得天独厚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幅员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木里县为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06.4万,其中彝族人口259.7万、占51.3%。州府西昌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举世闻名的航天城、月亮城。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此设置郡县进行管理。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凉山境内行程达800多公里、历时31天,是行军路线及时间最长的地区,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等历史事件意义重大,“彝海结盟”更是红军长征途中十件大事之一,在中共党史、军史、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1950年凉山解放,1952年凉山彝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凉山“一步跨千年”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79年原凉山州和西昌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大山大水大资源,资源的优越性、多样性、独特性全国少有,特别是水能、矿产、农业、旅游、民族文化等优势尤为突出、潜力巨大。一是水能资源富甲天下。可开发量6387万千瓦,占全国的15%、全省的57%,国家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规划建设的14座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电站中,凉山境内有10座、总装机5700多万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和骨干电源点。二是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矿种103种,特大型、大型矿床30处,轻稀土氧化物保有储量278万吨、全国第二,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全省第一,其中铜、锡、钴、钼等占全省的80%,铜保有金属量136万吨、铅锌381.84万吨、铁15亿吨(钒钛磁铁矿12亿吨)。三是农业资源丰富多样。是我国同纬度地区日照时数和总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天然绿色大棚”,是全国优质烟叶花卉及茧丝生产基地,四川省重要的优质农产品输出基地和三大林区、三大牧区之一。大凉山清甜香烤烟、桑蚕茧、马铃薯、苦荞麦、花卉以及大凉山雷波脐橙、会理石榴、盐源苹果、金阳青花椒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享誉全国。四是旅游资源绚丽多彩。位于“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地带,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160多个,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7个,4A级景区4个,邛海泸山、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泸沽湖、螺髻山等景区驰名中外。五是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有全世界唯一反映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彝族火把节”被遴选为2012年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荐项目(今年11月,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终审)。彝族歌舞、服饰、饮食、毕摩等文化和泸沽湖摩梭文化、木里藏乡风情等交相辉映、异彩纷呈。

二、凉山经济社会大变迁,成就辉煌、亮点纷呈

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以来,深受党的关怀和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亲切接见了凉山州第一任州长瓦扎木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赞誉“这里得天独厚”。江泽民同志视察凉山时亲笔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开发富集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凉山而努力奋斗。”胡锦涛同志褒奖“凉山山清水秀,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民质朴,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好地方。”

建州62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凉山人民,特别是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工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大力实施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双提升”战略,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放大“西昌经济圈”的辐射作用,培育“两会”增长极,推动安宁河谷各县市“三先发展”,建设“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示范区,一手抓大凉山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提升“三江”开发的带动作用,支持民族聚居地区多点发展、重点突破、追赢赶超,建设“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的创新区,积极培育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推动凉山经济发展格局由安宁河谷“独立支撑”向安宁河谷、金沙江下游“两翼带动”、全域跨越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州上下立足大资源、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实施大开放、打造大品牌、促进大跨越,各项工作强力推进,经济总量迅猛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2010年凉山经济总量跃居全省21个市州第7位。全州经济总量成功实现“千亿GDP”,跻身于全省经济总量第一方阵,标志着我州经济已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作为西部高地重要增长极的作用更加突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居全省21个市州第七、第二位,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位。

去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4.4亿元,增长10.2%;公共财政总收入实现150.3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0亿元,增长10%实现了2008年以来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二位的好成绩;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975.5亿元,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7亿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分别增长9.4%、14.6%

今年上半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5.92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居四川第六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1%和1.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00亿元,同比增长6.3%;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高于全省9.6%平均数,增速全省第一位;公共财政总收入89.50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62.71亿元,同比增长8.2%,总量全省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40元,同比增长9.2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770元,同比增长14.00%,

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坚持挖掘潜力与借助外力有机结合,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和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不断拓展开放合作领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持续迸发。与津巴布韦、荷兰分别开展烟草技术、花卉产业合作,成功引进优良烟叶、花卉品种进行小区试验示范,种植销售“世界最好的烟叶”、“世界最好的花卉”;与泰国正大集团签署现代农业合作协议;推动与新加坡经贸、旅游和城市规划建设合作;与成都市携手打造中心城市和民族地区的合作典范、资金技术密集区和自然资源富集区的合作典范,加速融入成都经济区;与攀枝花市共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与川滇黔10市地州加强交流合作,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与省质监局、招商引资局、科技厅等10多家省直部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与省银监局及20多家省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签署融资协议,凉山被中国农业银行确定为总行联系点,作为服务“三农”金融创新试点。“走出去、请进来”,资源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推进招大引强工作,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凉山。

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按照“生态田园、和谐亲水”的要求,加速推进邛海生态环境保护,一、二期湿地公园开园后游人如织,以工业、职教、物流“三大园区”为重点的“西昌新区”建设全面启动,西昌正朝着2015年建成50万人口以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推进“二次飞跃”。西昌经济圈和南、北、东、西城镇群“一圈四群”建设统筹推进,会理县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和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启动实施。

始终坚持推进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重大项目为基础,加快建设进度,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彻底改变了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状况初步建立了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人类征服自然的不朽杰作—成昆铁路于1970年建成通车,随后又相继完成电气化改造和提速改造;雅攀、雅西高速公路全程通车,西昌青山机场扩建使用。2013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798公里,比1952年的408公里增长54.8倍,等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等级公路比重达到73.7%。

如今,“五纵两横两环加航空水运”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全州公路通车里程2.2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6万公里。改扩建后的青山机场成为西南一流支线机场,雅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昌至昭通高速、宜宾至攀枝花高速、西昌至香格里拉高速、乐山至云南高速进入国家高速路公路网规划,成昆铁路燕岗—攀枝花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为期四年、预计总投资1565.4亿元的“交通大会战”全面启动,凉山正成为四川南向大通道和连接东盟“桥头堡”。大中型水利、大中型灌区、防洪体系和农村安全饮水等农田水利重大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恢复工作等深入实施,全州森林覆盖率达43%。

深入实施“品牌强州”战略,促进全州经济转型升级。

牢固树立“以大品牌引领大发展”理念,将2010年确定为“品牌建设年”、2012年为“深化品牌建设年”,以做优“大凉山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凉山”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带动,做强“凉山制造”品牌,做大“精品旅游”品牌,做新“民俗文化”品牌,做靓“魅力城市”品牌,努力将凉山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成功创建“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四川省名牌”20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3个,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200多种,8个县市获全国性特产之乡称号,“大凉山清甜香烤烟”搭乘神州八号飞船遨游太空开全球烟叶航天育种之先河,全州品牌农产品加快进入京、沪、渝、蓉等大中城市连锁超市和批发市场,外销率达70%以上、增值30%以上。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占全省120项的8.3%,省级名录87项、占全省460项的19%、全省第一。凉山歌舞团赴台湾、法国巴黎、荷兰鹿特丹、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凉山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升。

大力实施钢班子铁队伍工程,建强执政骨干力量

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重大政治责任,制定出台《关于实施“钢班子铁队伍”工程凝心聚力促跨越的意见》,鲜明提出“钢班子带铁队伍”、“州级领导要当全州干部的排头兵”、“一名领导一根标杆、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突出核心在党委、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党员、基础在基层、支撑在人才“五大重点”,选好配强“一把手”,深化“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加大干部竞争性选拔力度,健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和考核体系,打造民族地区人才高地,大力营造“拼干部、比工作、赛作风、争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强化加快推进凉山跨越发展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扎实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凝心聚力促跨越”活动,从今年6月起集中三个月时间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大宣讲、大调研、大帮扶、大调解、大提升,10282名科级以上干部深入“挂、包、帮”联系点、联系村、联系户、企业厂矿、学校、农村和街道社区,宣讲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调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筑牢基层堡垒。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分类提升大行动”为抓手,延伸“五个一”联系工作制度(每名州级领导干部分别联系1户企业、1个项目、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个贫困村、1户贫困户),拓展“挂、包、帮”活动,创新组建“苏施”党支部(“苏施”,彝语,意为“优秀青年人才”),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格局基本形成。今年全州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全州由开展了“‘十万干部下基层 百万群众得实惠走基层”活动。全州始终保持了党的纯洁性,严格执行了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和“四个一”述职述廉制度(州管干部一年一谈话、一年一巡视、一年一评风、一年一述职),统筹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各项工作,着力营造为政清简、为官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环境,全州上下“喊出一个声音,走出一个步调”,风清气正、人心思进、人心思干。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凉山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两手抓”、“双提升”,着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全域推进、重点突破,倾力构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钒钛稀土综合利用基地、战略性优质烟叶花卉基地和四川旅游次中心,打造西部经济中心重要增长极,推动凉山民族资源文化大州向文化强州跨越,努力探索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跨越提升之路,努力走出民族地区改善民生、富民和谐之路,奋力实现凉山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三级跳”奋斗目标,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

第一级跳:在2011年实现千亿GDP的基础上,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完成“百千工程”,建成246个彝家新寨和藏区新村;

第二级跳: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0%、其中安宁河谷地区45%,建成1237个彝家新寨和藏区新村,30%村民入住新村,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四个倍增”,地区生产总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突破2000亿元、1000亿元、200亿元,挺进全省经济总量“第一方阵”;

第三级跳:到2020年,60%村民入住新村,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安宁河谷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达到成都经济区发展水平、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民族聚居地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把凉山建成全国民族地区最平安、最稳定、最和谐的地区之一,争当全国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排头兵”。

Copyright 2014 www.scq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蜀ICP备14019493号 版权所有:四川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技术支持:四川省侨联宣传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