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陈嘉庚诞辰150周年
陈嘉庚纪念馆:追忆华侨旗帜的传奇一生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14】 【来源:   字体【    小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东南隅填海处,有一座独具特色的闽南建筑——陈嘉庚纪念馆。今天,我们走进这座场馆,通过真实还原的历史场景、饱经岁月的珍贵展品,追忆这位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传奇一生。

  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少年时赴新加坡随父经商。1904年,由于父亲企业破产,而立之年的陈嘉庚以菠萝种植加工业起家,并套种橡胶成功,创业有成。1907年,他代还父债,在华侨社会中赢得信誉。而后,陈嘉庚以经营橡胶业为主,兼营米业、航运业等多种行业。事业取得巨大成功后,他没有忘记家乡、没有忘记祖国……陈嘉庚纪念馆序厅两边柱子上的八个大字“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是1945年毛泽东对陈嘉庚的高度赞誉。

  步入陈嘉庚纪念馆的序厅,抬头便可看到一片星空,这片星空是根据1874年陈嘉庚出生时的星空图仿制而成。那颗红色的星星,是被命名为“陈嘉庚星”的2963号小行星,象征着陈嘉庚的伟大业绩和崇高精神如恒星般,与天地共存,闪耀无尽光辉。

   

  在序厅的展柜中,一枚小巧精致的翡翠狮钮印章引人注目。钮作狮形,印面阴刻“嘉庚”二字。据考证,该印章使用的最早时间可追溯到1920年,它伴随着陈嘉庚走过了大半人生,渡过诸多难关,陪伴他直至生命最后时刻。

   

  翡翠狮钮印章

  作为曾经的华侨巨富,陈嘉庚一生倾资兴学,离世时没有给子女留下一分钱。周恩来总理认为应将这枚印章留给他的子孙后代作为纪念,便将它交给了陈嘉庚的第八子陈国怀,这便成为了嘉庚后人手中的唯一遗物。2008年,陈嘉庚的孙子陈联辉将这枚珍贵的翡翠印章捐赠给了陈嘉庚纪念馆,让每位参观者都可以一睹它的风采。君子爱玉,君子如玉,60余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凝视这枚良玉,可以感受到陈嘉庚如玉般坚毅的精神。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陈嘉庚纪念馆里悬挂的这些话语,是昔日陈嘉庚常提起的。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陈嘉庚备受鼓舞,“思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次年,他回到家乡。村中孩童衣不蔽体、成群失学、嬉游赌博的情景刺痛了他,更坚定了他兴学办校的信念。回乡第二年,陈嘉庚创办了集美小学。现在,纪念馆还保留着他当年写的集美小学记。

   

  集美小学记

  纪念馆里,集美国学专门学校、集美师范学校、集美中学、集美商业学校、集美农林学校、集美幼稚师范学院……一张张照片仿佛时空隧道一般,展示出陈嘉庚的办学轨迹。不到15年,他办了11所学校,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兼备女学的完整教育体系。1931年,集美学校学生2732人,成为当时全国学生数量最多的学校。

   

  “集美一号”和“集美二号”模型

  徜徉在纪念馆的游客经常会被展厅内的两艘船模型所吸引,分别是“集美一号”和“集美二号”。这两艘船见证了集美学校成为“航海水产家摇篮”的历程,承载了陈嘉庚的航海教育梦。百年来,从水产科到如今的集美大学航海学院、轮机学院等相关专业,共培养了3万多名中高级航海专门人才,走出了许多我国现代航海业的先驱、共和国航运事业的中坚力量。

   

  历时两年、耗资2万元建造“集美一号”实习船,可载重31吨,1925年6月首次远航实习,开创了“片舟渡重洋”的壮举。

  在陈嘉庚纪念馆里,还有一个镇馆之宝——陈嘉庚亲笔《南侨回忆录》手稿,在这份泛黄的手稿背后,是一段爱国侨胞冒死保护爱国侨领的动人故事。

   

  陈嘉庚著《南侨回忆录》手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新加坡即将沦陷的前夕,陈嘉庚在众人的劝说下,离开新加坡,前往印尼爪哇避难。侨居印尼的集美学校校友郭应麟为了更好地掩护陈嘉庚,从泗水接来自己的夫人林翠锦及两个女儿,连同厦门大学校友黄丹季,与陈嘉庚一起在玛琅的巴兰街4号住下,组成一个特殊“家庭”,以此来躲避日军搜查。此外,他们还将陈嘉庚的化名“李文雪”登入郭应麟、林翠锦夫妇在泗水的丽都礼品公司户口簿内。在这长达三年半的隐匿生活中,陈嘉庚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在没有任何资料参考的情况下,撰写了超过30万字的巨著《南侨回忆录》。书中的主角不是他自己,而是广大侨胞。此书“不但使海内外同胞知南侨对抗战之努力,以及对祖国战时经济的关系,亦可免后人对今日侨胞之误解也”。他以真诚质朴的笔触,详细记录下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作出的贡献。

  

  模拟”印尼玛琅巴兰街4号“景

  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潮熏染下,陈嘉庚于1910年春加入中国同盟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嘉庚领导华侨社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他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任主席。次年10月,他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被推举为主席。陈嘉庚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

  1939年,陈嘉庚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

   

  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前往中国17省慰劳抗日军民,专程到滇缅公路视察,看望机工

  1940年,陈嘉庚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思想转变。这一年,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也就是这次的实地考察,陈嘉庚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模糊认识,在延安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所在。

   

  延安各界热烈欢迎陈嘉庚先生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亲自致电身在新加坡的陈嘉庚,邀请他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陈嘉庚曾自谦表示,自己只会讲闽南话,不通国语,担心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后来陈嘉庚如约到达北平,在周恩来陪同下,和毛泽东、刘少奇一起畅谈。毛泽东说:“陈先生现在讲闽南话,我讲湖南话,我们通过翻译不是交谈得很好吗?心通胜于言通啊!” 这番话终于打消了陈嘉庚的顾虑。后来,他作为华侨界代表出席了新政协会议,参与了拟定国旗、国徽及国歌方案,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建言献策。

  “长期以来,华侨就期望祖国能够实行民主宪政,今天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已可实现了……”这是陈嘉庚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用闽南语发言的片段,高度赞扬即将实施的宪法。今天,这历史性的一幕以实景复刻加实况录音的形式呈现在厦门集美区陈嘉庚纪念馆,让在场观众仿佛置身当年的会场,感受这位华侨领袖参政议政的丹心赤忱。

  1950年5月21日,陈嘉庚正式回国定居。回国后曾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1950年代,陈嘉庚多次视察祖国各地,向政协人大提出多项提案,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建言献策。陈嘉庚还不忘家乡的建设,提议修建鹰厦铁路和两条由集美到厦门的海堤。

  陈嘉庚深深感染和影响了一代代闽南华侨。李光前、陈文确、陈六使、陈永和、李尚大、李陆大等无数的海外华侨成为“嘉庚精神”的追随者,纷纷回到祖国斥资兴学,为集美,为家乡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缅怀华侨旗帜,赓续精神血脉,时至今日,陈嘉庚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事迹,仍感动着每一位走进纪念馆的观众,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为共圆民族复兴之梦而不懈奋斗。陈嘉庚纪念馆先后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自开馆以来,累计参观的人数超1000万人次。

  

Copyright 2014 www.scq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蜀ICP备14019493号 版权所有:四川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技术支持:四川省侨联宣传网络中心